财新传媒
财新网 位置:财新网 > 会员专区 > 思享家沙龙 > 线下 > 2011 >

张卫东

【思享家沙龙】张卫东:赏花有时 闻曲有道——昆曲欣赏雅集

活动时间:2011年2月26日
活动地点: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
主题:赏花有时 闻曲有道
本期嘉宾:张卫东
主持人:财新传媒编辑 陈飞
嘉宾介绍:张卫东,生于北京。北方昆曲剧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自幼在北京昆曲研习社向吴鸿迈、周铨庵以及上海昆曲研习社樊伯炎学习老生、老外以及正旦、小生等行当,被文博大家朱家溍收为入室弟子。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昆曲。

活动介绍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穿过历史的烟尘,昆曲的光芒依然温润绮丽,令人惊艳。昆曲行腔优美,文辞清丽,演绎细腻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011年2月26日初春午后,请来到思享家沙龙,听昆曲工作者张卫东娓娓讲述昆曲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现场演示曲牌教唱,并讲解昆曲表演的特点,发展历史及完美传承。财新传媒编辑陈飞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财新传媒常务副主编张继伟亦到场与享友们互动。[详细]

活动图集

【更多图集】

文字实录

昆曲的历史渊源

    因为昆腔的历史太古老了,我就是从昆曲渊源上讲一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81-1982年出的戏曲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介绍,昆曲又叫昆山腔,诞生在明朝嘉靖年,是魏良福创造的,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应该在魏良福时代的昆腔是一种里程碑式的再创造,是发展成全国国家型的剧种,而在它前期的100多年前就有昆腔了,也就是元代就有了,元代在昆山有一位叫顾坚的,他草创昆山腔。它们的词曲就来自于老九创造的曲次,因为老九们在元朝时候三废三兴对科举,大部分读书人都是身份卑微的,但是读书人向来不老实,总想造反,但是又拿不了枪,怎么办呢?他就拿笔,就写了很多诗词来愤自己的不平,但是诗词的传播是在小众当中,而戏剧演出是在大众当中,那就编写剧本吧,这剧本就出现了,一开始还是写一些零碎的清唱冷唱的小令,为什么写这小令?小令怎么来的呢?就是从东宫殿梁,就是南宋北京分治以后,大部分的儒生、儒人,还有一些投降精国的人,都到了北京,又形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站留下来的这种在宋词唐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朱公调,这种朱公调就是曲牌套唱演述一个故事,不失风雅的,有文学内容也有口语的东西。

    到了元代把这个再发展就发展成小令,而这个小令就叫元曲,元曲的特点就是雅俗共赏,因为当时的儒生是最底层人物,所以他要写这个诗的话,就不能再按照前朝用很多的典故,就得用一点口语的东西,但是它的境界还得要高、还是不失风雅,那么我们就可以读到区别于唐诗或者五代以来的诗词。唐诗和五代以来的诗词是惜墨如金、用典用故的,比如说雕兰玉切英悠在,还有什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都是很深奥的。到了元曲时代做令就有一种是民间性,但还不能失风雅,那就出现了像什么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使得读书人听了以后不觉得俗,而不读书的人听了以后也能听得懂,所以元曲是大家风范的作品。只有在那种残酷的社会现象下,这些老九们才能创作出这么好的词,像关汉卿那个我是个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等等的,这都可以入到这个曲里面。
    这样来讲的话,中国的戏曲就利用了这些介乎于诗词之间的演唱,立体的呈现在舞台上,形成了一个不朽的诗话剧,这就是原杂剧,而这个杂剧就是我们昆曲现在存在的半壁山河,叫什么呢?北曲,昆曲的诞生地在北京,是金元朱公调基础上的北曲,原杂剧,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昆曲的北曲的一部分,所以说根儿是在北京的,并不是在苏州,比苏州还要早200年。

昆曲的传承与衰落

    中国昆曲是最古老剧种之一,在昆曲以前还有很多舞台戏,但是为什么说唯昆腔是正声呢?就是因为昆腔的传承方式不同于其它一些剧种的传承方式,它第一是文以载道,就是所有昆腔的剧本都是注重文学性,是在唱诗,每个昆腔的传奇的作品它的曲词的文学性都是集唐诗宋词之大成,传递着五千年中国古老的读书人的文化,它是精。所以,听昆曲要拿着剧本去看,这才是听昆曲的标准,如果说不拿着剧本去听昆曲,那势必这个戏会,如果说也不会也不拿剧本去听,还抱怨说听不懂他唱的是什么词,那就很正常了,就是懂诗词的人、演昆曲的人,给你一个生戏让你去听也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词,因为他是版间连套体的,中间没有过门,而他唱的是什么语言呢?南曲创作语言,要本着南宋朝、元朝初年的那种语言词汇来写,而北杂剧要按照元朝的北京的大都的口语和文学来写。
    清代传奇作品,像铁官头刺虎,有一句唱词,次紧的蠢不拉杀茶立也学个风和韵,乌笛布乐杀人也莫歌,洗杀人也莫歌,像也莫歌、杀杀利等等,这都是元朝的口语类留下来的东西,可这是清朝人写的剧本,所以这是形成一律的格律格局的东西,不能易改的,不要改雅为俗,为了观众听明白背叛了你原有的道,这个道很重要,这个道完全是古代传留下来的东西。。
    昆曲第二个传承是曲谱传承,它是用工车谱的,大家拿到的资料是中国古老的记谱方式,不是每个人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的,不能改变的,这些曲谱现在可以跟简谱对应,一点儿不差的往前追溯时间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就是200多年前的曲谱拿过来,把它翻译成简谱,分毫不爽。那你得想想中国人多聪明啊?那时候的欧洲音乐、爵士乐时代还是在即兴时代,还是在无节奏时代,所以得站起身来用世界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文化,不是落后的,是很了不起的。
    昆曲的衰落是跟儒学的衰落有绝对的关系的,到了清代的雍正年,雍正这个皇帝最讲究人权。在清朝雍正元年就颁布了两个法令:一个是废除越级制度,再有一个就是说官话。大家可以随意的去演戏,不想演戏就可以置地,想读书就可以科举。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昆腔就受到了儒学衰微的影响,在雍正年以后,传奇的作家就越来越少了,真正的标准文人,攻读于昆腔传奇的南北曲的创作就世渐衰微了,即便有创作也是那种为了形式而创作的,这个时候我们的舞台表演形式就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样子了,所以它形式高于内容了以后就看艺人的表演了

昆曲的真伪鉴别与现状

    首先昆曲得有这么几个概念。第一,保持它原有唱法的特点,咬字没有土音也没有白音,所谓的土音就是地方话的口音,所谓的白音就是普通话的口音,你就听吧,它这个不是普通话,这还可以听,地方话太浓了,这就有点土音,介乎于之间,君子爱中庸、小人反中庸,那您就是君子听曲。还有一点,我们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要把昆曲让它活下来,好戏改良,要让它跟现在的年轻人接轨,这种想法是无知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是不是钢琴定调,ABCD定调的都是假昆曲,还有用铁弦拉的二胡,就是过去用丝弦拉二胡
    昆曲的鉴别就这几种,再有就是化妆变相,是不是古香古色的,看待大家闺秀够不够闺秀,看杜丽娘不要有杜十娘情结,因为我们现在看《牡丹亭》的杜丽娘就觉得,在惊梦的时候就女的跑、男的追、满台飞啊,就这种演法就肯定是伪昆腔啊,传统的昆腔不要说在明代,就是在民国年间也不能这样子啊,是不是啊?所以大家掌握这几个观点去看,就知道哪是真哪是假了。
    我想让昆曲回归于自然,我们既不要把它当做成买卖生意,也不要把它当做说在活在人民群众当中晚年劳,不可能的,这个艺术肯定逐渐逐渐的衰亡的,但是我们也很高兴,随着儒学的兴起,无论它是表层文化还是中层文化还是深层文化,它将来都会为有学之士提供很多的文化信号的。最后的深层文化,我们一定要尊重古来留下来的昆曲剧本,不要轻易的改它,包括它的声腔艺术,也不要加上点电子琴、交响乐昆曲就能新生了,这是一种恐龙文化艺术,你拿几个石头蛋能孵出来新恐龙吗?不可能的事儿。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大家一看说是费尽心血打造的豪华青春版,动用了几百人,让昆曲又有更多的青春,然后说出来我们是原汁原味一点儿没改,可以欣赏到600年前的艺术,不可能原汁原味,你换一批人自然有一批发展,只能说是在保留的情况下延传下去够了。所以说,只要有繁体字、有人喜欢读唐诗宋词,有人看南北曲传奇的文学,昆曲就亡不了。

    视频报道:

    享友观点
    bouvet
    看你说湖南花鼓戏,想起小学一年级在长沙借读,那时大喇叭里整天放'桃担茶叶上北京'和花鼓戏,只听了一年,到现在只要是花鼓戏,听来都有亲切感。我觉得白版的牡丹亭还是有意义的,据说在北大巡演时场场爆满,毕竟能得到那么多年轻人的喜欢,对昆曲而言,不是一件容易事。
    胡青云
    艺术家必然充满创意,变革。否定创意创新,怎么会不失去生命?梅兰芳老师之所以是一代大师不正是他的创新和变革?一种艺术形式逐渐没落,的确不可避免,但传承也可以有不同方式。。
    邢锐初
    地方戏发展虽好,但于“市场记”,剧本由雅入俗,文言文转成白话文,自雍正起,文学衰微,形势高于内容。曹雪芹先生本想写“昆曲传奇”,奈何世事变幻,终究做成一评书—白话文的石头记。[详细]
    炫子
    小时候喜欢看《红楼梦》,不是因为别的,是羡慕里面吃的东西多且华美。比如各色各样的点心,层出不穷的花样,而且取的名字又别致。也许实际摆你眼前,就是一块普通糕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