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网 位置:财新网 > 会员专区 > 思享家沙龙 >

张仁仁

【思享家沙龙】张仁仁:里外都是人——我的跨境经历

活动时间:2012年4月13日
活动地点:上海东方曼哈顿会所活动主题:里外都是人——我的跨境经历
本期嘉宾:张仁仁
嘉宾介绍:张仁仁,曾为华盛顿州政府工作数年,安排时任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首次访华的上海访问日程。后入美国企业工作,一直主管美國公司的在华业务。

活动介绍

  亲历骆家辉首次访华、评述奥巴马的头发、追忆第二十六粮店,张仁仁的博文既有对热点新闻事件的国内外多重视角解读,又有对生活旧事富有深意的记录。一个人,奔走于国内国外,丰富的跨境经历,张仁仁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
  2012年4月13日周五19:30,张仁仁与享友们分享他的国内外工作经历和感悟。[详细]

活动图集


【更多图集】

文字实录

张仁仁:我是如何跨起来的

    为什么我起这个题目?先说这个“跨”,我是怎么跨起来,怎么个跨法?以前看到我们的朋友聊天,没有这样来介绍自己,所以我今天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是怎么“跨”起来的。文革恢复高考以后我读了大学,进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这之前也有过比较丰富的经历,也做过种过田,上山下乡,在理发店里面扫过半年的地,然后自己学习,上了大学。最近有一个事情,我现在公司的在美国的人事部,它每年都有一个年报,他们非常有创意,就是要每个人都要提供一张自己高中时期的照片。后来我感到非常头晕,我发了一个邮件给人事部,我说我没有高中时代的照片,因为我这辈子没有上过高中。他们说怎么会没有上过高中?我说这当中有很长的故事,我现在跟你讲也讲不清。以后我有机会到总部开会的时候,我会告诉你。
    1978年我到了华师大,我当时读的是外语系。1982年我从华师大毕业以后,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我们很黄金的一段时间。我们被分到风口浪尖的单位,分配到了上海市外贸局,当时到了以后觉得是做外销员,结果外销员没做成,去了一个星期,组织上把我派到上海外贸学院,开始说是培训一个月,后来是半年,后来又是一年。我们刚开始是去做小老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我们在那里既自己学习,又培训英语。这样到了1983年我开始工作了,开始的时候当我外贸局长的翻译。1984年的时候,我们四个人创建了一个公司,这当然是外贸系统下的公司。是一家展览公司,展览当时很少,只有香港人在这里办展览,上海还很少,所以我们觉得展览会议是非常有前途的行业,办了国际展览公司。这次对我来讲是很有意思的,我们跨境是怎么跨起来的,就是那个时候。
    现在很热门的展览会是国际汽车展览会,第一届是1985年,开始的时候是我和两个同事以及香港的展览公司在上海展览中心,在非常寒冷的时候策划的,从第一届办到了现在,当中有很多的故事。我是做国际展览的,当初中国也有,北京也有办展览会,但是都作为承办单位,因为主办是要自己到外面招商,这比较具有挑战性。如果我们要做主办,就必须要招商,你做汽车展,你就要找比较大的汽车商,你要去英国、法国、德国找一些大的汽车协会,所以我一直做展会的招揽工作,在这期间,我一直在欧美这些地方找各级政府和厂商,走了很多的国家。我这个人喜欢玩,所以我出去的时候会想好,这个周末会在哪里,在这样的机会当中,我一直在海外和国内两边走的比较厉害。 [详细]

张仁仁:跨境中如何做到里外都是人

    我在德国的汉堡,碰到了两个上海人,我觉得非常亲切。他说要跟我聊聊,觉得很亲切,他们跟我聊到最后,他们倾诉苦闷,他们觉得里外不是人。因为他们在德国,德国人比较傲慢,比较看不起别人,他们内心深处觉得是外国人对自己的一种歧视,所以他们在饭店里面从早上工作到很晚,不是去厨房洗碗就是端菜,他们唯一可以看到一些报纸,就是所谓的一些华人办的小报,所以过了一时间以后,他们准备回到中国去。回到上海,我在回忆的时候,上海只是一种美好的思念,回来以后发现怎么是这种样子,所以不行,赶快去德国。等我到德国以后,又想回到上海去,所以他们说这样感觉是里外不是人。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异国,会有一个风险,这个风险就是会里外不是人。那么我,也有这么多年的跨国工作经验,居住在国外。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到里外都是人。实际上你比较简单,因为,第一,当你里外不是人的时候你一直是在用彼时此时此地的东西对照此时彼时彼地的东西,在这个当中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平衡,所以你觉得这两端是里外不是人。我有一个体会,当你在这个地方时候,你就是这个地方的一分子,你不要去猜疑它,同时你要理解它的文化,我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实际上就是你怎么能够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在某种情况下你会把自己放在当时当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事情。
    我写过一篇博文叫奥巴马的头发,最后他们提了报告,如果在国内的话,这是非常绝密的,但是在美国很正常。我本来还想写一个文章,但是因为时间原因我没有写。奥巴马也好,布什也好,他们站着的时候,他们的头放不直,他们的头是歪的,我们的领导人头永远都是直的。国内的领导人,走过来的时候,不停的回头,因为要跟我们打招呼。这就是每个人,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一种文化的模式。这背后有文化的逻辑,可能我们的领导表现少一点,他们没有这样一个需求,所以你体会他们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动作也好,习惯也好,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的体会是,我们有我们的价值观念,这是非常神奇的,你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个自信,你在他国的文化中也有理解。然后你在欣赏和理解他国的文化的时候,你会愉悦,这个愉悦会加倍,因为你觉得你里外都是人。 [详细]

    视频报道:

    互动话题
    文化差异会造成“文明冲突”吗?
    我们是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全球化的过程是我们跨境,让社会变成文明的事情。美国的一个政治学家说过一句话,亨廷顿写过一本书“文明的冲突”,他有一个理论,他认为今后的冲突意识形态已经不存在了,他假设意识形态已经是全球性过剩了,再搞下去就是文明的冲突。[详细]
    享友观点
    gwang
    我们和每一种不同类的生命共享地球环境,都会存在文化的冲突的,包括鳄鱼,大象,海龟等等。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但也有比较了解我们人类文化的一些物种,比如够狗儿,猫儿和或者马儿。
    那谁
    文化差异、或文明冲突,只是国家之间的不间断的插曲、或者不同阶段的主题曲,其对抗性体现为舆论对抗、贸易摩擦、军事战略猜忌等,在现代性状况下,这些对抗性都有良性博弈的规则,比如:贸易诉讼、文化交流等。
    晓梅
    文明之间自然会有冲突,正如个体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价值体系的差异,导致了自我意志是和对方意志不同时的态度的不同,有的更平等包容,有的则你死我活。
    精彩问答
    问:那些从海外回来的国人反而不能那么好的对待国人,反而很粗暴的对待国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答:我比较恨假洋鬼子。他从外面待过了以后,他回来觉得自己是一个天外来客,觉得从一个比较了不起的地方来到了比较差的地方,觉得自己高一层,这种情况是有的。实际上中国人对自己的同胞的歧视比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还多。
    问:您有很多国外的朋友,他们到中国,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过程跟中国人融入海外的社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答:我的一个朋友,他们的孩子现在也在学普通话。因为他觉得我给他们讲的中国是非常美好的,他们一家人都讲中文。他们也会发牢骚,跟我们一样。有一个朋友是政府机构的,我说我发现有的时候在一些政府的和外商的交流会上,一些外国人讲话比中国人还中国人,他们的发言稿简直就像宣传部给他们起草的,确实是这样。有一次,有一个美国商人,我说你这个不得了,对中国这么了解,会讲这么多的东西。他说跟中国人做生意,当然要讲中国话。
    问:在您的那个年代里,哪些事情影响您最深?
    答: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我的第一次在农村的日子,这些日子使我对土地有所依恋,我想城里人没有这种感觉,看到地有一种依恋的感觉,他们没有。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那个时候上大学对我的人生非常重要,是激动人心的事情,而且学校里面的思维非常活跃,思想非常解放,觉得我们好像会迎来很不一样的世界,但是现在我们很失望,那个时候是充满了激情。还有我自己比较幸运的是自己有跨境的生活方式,这对我现在的一些想法都有帮助。
    问:走过那么多年,您觉得您一生在追求的是什么?您最想追求的是什么?
    答:我没有什么太想追求的东西,我们经历了物质生活非常匮乏的时期。每个人可以在不同的点里面找到你的开心和幸福,我是比较自由的一种状态,也是很好的。我们确实需要比较好的环境,但不要觉得这个环境是肮脏的,是污浊的,这样你的健康心情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