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网 位置:财新网 > 会员专区 > 思享家沙龙 > 线上 > 2011 >

陈晋

【思享家沙龙】陈晋:在这里,读美国

活动时间:2011年8月3日
活动地点:思享家线上直播
主题:在这里,读美国
本期嘉宾:陈晋
主持人:财新传媒编辑谭娟
嘉宾介绍:财新传媒驻波士顿特约记者,《哈佛笔记》专栏作者。她曾任《世界时报》记者和研究员,哈佛商学院研究员,学生杂志《哈佛评论》主编和主席。

活动介绍

  《在这里读美国》,“这里”就是陈晋的财新《哈佛笔记》专栏。2007年秋,陈晋开始撰写《哈佛笔记》专栏,从曼昆、萨默斯到菲尔德斯坦、桑德尔,陈晋的专栏向读者呈现了哈佛学者的思想观点,让国内大批经济学大学生、财经媒体从业者和经济、金融业人士读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最前沿的讨论和思考。
8月3日,陈晋将带着她的新书《哈佛经济学笔记之二》,走进思享家线上沙龙,与享友们分享最新哈佛感受与思考,一起读美国。[详细]

文字实录

陈晋介绍《哈佛笔记》

    《哈佛笔记》专栏最大的不同是我写美国人如何看美国,而不是中国人如何看美国,所以有些问题不能用美国的套路来看,因为《哈佛笔记》主要想反映的是美国人想的是什么,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视角是美国人的视角,这可以说是《哈佛笔记》的优点,也可以说是弱点,从这个角度说《哈佛笔记》对美国情况的报道是相对客观的,比如说中国陈志武老师写的是文章很多是中国人在看美国,我报道的是美国人怎么看问题,美国人的思考,所以这里请大家注意。 [详细]

陈晋谈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

    我只能说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感觉,这些人可能会见怪不怪,至少我小的时候80年代最初的想法不想跟大家不一样,这是我特别强烈的愿望,我不愿意特别突出我自己,因为你跟别人不同了就会让人认为你各色,而在美国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他们好象都见怪非怪了,他希望看到你独立的思想,无论是写论文还是独立的文章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有位学者他说任何前沿科学的发展、任何发明创造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句话对我挺有启发的,只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才能有自己开拓的领域。后来我觉得在美国这个社会不用担心你自己,就做好你自己就好。因为允许个性的发展,学生也不用违心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他不喜欢金融领域没有必要一定要学金融,大家知道金融的薪水是最高的,但不喜欢就不学,没必要去跟风。
     印象最深得一次是哈佛毕业讲演,我上次讲的是罗琳,她在书中提到了“失败的好处”,她是把逆向思维发挥到极致,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叫一穷二白的好处、相貌不佳的好处、不上名牌大学的好处,我在北京见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问我同一个问题,陈晋老师我怎么样才能保靠哈佛大学?有没有更好的捷径?能不能明年就出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无言以对,因为我没办法说什么,我只能说这些学校的信息网上全都有,也不用认识什么人,直接报名、考试就可以了。几乎所有同学都是这样的,只有一个学生跟我说,陈老师我想做媒体,我对媒体很感兴趣,我就发现这个人是个特例,后来我对这个人写过的文章和简历比别人多看了,我就想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为什么说他想做媒体,我就会对他有深入的了解,对他具体的情况有建议。还有位学生到我的办公室说我想进政府,说只有进政府才能对社会有最大的贡献,让自己产生最大的效果,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进企业只能为企业做事,进政府制定一个政策能影响一批企业,后来我就注意这个学生,看他的简历、看他的文章,他都写了什么,他以前的经历是什么。[详细]

陈晋推荐经济学书籍,评价东西方经济学家

    我觉得经济学书籍太多了,报纸、杂志这方面的书籍简直是琳琅满目,大家要看的话网上现在很容易查到。但我想给大家推荐的并不是这些书,而是这些专栏,因为我觉得这些书洋洋洒洒都是非常厚的书,一时半会儿很难抓住这个人的主要观点和整体思路,我个人更喜欢读的是一些报纸的评论员文章,比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报》《纽约时报》的评论员文章,一般都在20几页,我觉得那个对读者是非常短平快了解外国专家思想的捷径,我上课的时候一般都喜欢讲这些文章,这些作者一般都是经济学或者社会资深人士,比如说国回议员、世界组织的一些领导人物、中央银行的一些人,他们把自己的观点用800-1000字非常简洁,但逻辑性又很强,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清楚的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最短平快的一种方法,我也愿意推荐给大家,这样你会很快知道这些资深人士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思路是什么、他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我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推荐这些文章,跟学生讲这些文章为什么写的好,清晰、逻辑紧凑、语言简练,读者很快就能在短时间内对美国资深人士对当今世界主要问题的想法,欧债危机、美元危机、IMF的整体改革应该怎么样改革?美国宏观经济到底应不应该有QE3第三次量化?是不是要有再一次的刺激计划?这些评论员文章写的非常好,见解特别透彻,所以我愿意给大家推荐这样的文章。
    我可以说说美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总体看法,美国经济学家更注重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或者中国的学者、经济博士到了哈佛以后,他的书、他的论文,好多是一些介绍性的、描述性的,把以前的总结总结、归纳归纳,然后重新说一遍,我觉得这对外国教授来说是非常不解渴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外国经济学家希望看到你用什么样的工具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你这篇论文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在综述其他人在说什么、总结归纳些什么东西,中国哈佛学者写的论文和书好多都是综述的东西,介绍一下情况,停留在这个层次,写的都像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不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要求你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有什么样的适用范围、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论文要达到这个标准,有很多的分析,不是在描述、在介绍,如果描述、介绍我们记者也可以做了。[详细]

    享友观点
    忆星
    美国好不好,我没去过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既然全世界的有才的、有钱的人都往那里移,说明它还是有吸引力的。
    吴强
    我记得一位美国客户告诉我,哈佛不是单靠努力就能毕业的,凌晨图书馆还是满的。
    zh.wenz
    《美国学问人很认真,也有底气。这不是美国学问人跟中国的学问人有什么人性差异,仅仅是体制使然。
    精彩问答
    问:请您评价一下西方留学归国的经济学家。
    答:我可以说说美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总体看法,美国经济学家更注重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经济学家或者中国的学者、经济博士到了哈佛以后,他的书、他的论文,好多是一些介绍性的、描述性的,把以前的总结总结、归纳归纳,然后重新说一遍,我觉得这对外国教授来说是非常不解渴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问:对于目前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如克鲁德曼,他现在在美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呢?
    答:我觉得克鲁德曼写专栏的时候有点感情太激动、感情色彩太重,即使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这样会减少他的说服力,所以他不是我最喜欢的专栏作者,我最喜欢的是大卫布鲁斯,我觉得他写的更加客观、不那么强烈,他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反映的事也特别客观,到底左派怎么想的、右派怎么想的,能够把你带到美国的政治中心。克鲁德曼我觉得他更一面之词,当然所有经济学家都是一面之词,但他的感情太使他的推理受到感情色彩的影响。
    问:非常想知道究竟是怎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造就美国目前的科技实力?
    答:相我只能说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感觉,这些人可能会见怪不怪,至少我小的时候80年代最初的想法不想跟大家不一样,这是我特别强烈的愿望,我不愿意特别突出我自己,因为你跟别人不同了就会让人认为你各色,而在美国这个社会就不一样,他们好象都见怪非怪了,他希望看到你独立的思想。
    问:虎妈现在在美国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答:虎妈的名气很大,但一般我觉得美国对虎妈的报道是负面的,因为他们不认可,最典型的一篇文章是《纽约时报》我最喜欢的专栏记者戴维写的一篇关于虎妈的文章,我觉得写的非常好,他说虎妈的教育失去了什么什么,孩子缺少交往、社交能力,缺少这个、缺少那个,因为他父母老逼着他做这个、那个,那篇文章我觉得写的挺好的,但在美国是不是适用呢?但任何事情都有矫枉过正。
    问:非常想知道美国人的生存状态是怎么样的。为啥我们有钱没钱的都感觉这么累呢?美国人也累吗?
    答:生活的累不累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你知足常乐就不累,如果你老不满足那你肯定就累。至于经济方面的事情,有的人想我挣多少钱花多少钱,一个月挣多少花多少,量入而出就不会那么累,如果你现在挣五千明天要挣一万,我现在挣一万要跟挣十万的比,买房子、有什么什么旅游计划,这个累不累说白了是自找的,是个个人选择。